如何通关童年期的心理任务
发布时间:2017-09-25 09:59
埃里克·埃里克森
国 籍 美国
民 族 丹麦裔
出生日 1902.5.15
职 业 心理学家
虽然,埃里克森的这套理论是在上世纪50、60年代被提出,但是,无论今天的世界发展的多么迅速,我们依然认为,埃里克森的理论并不过时。这些个体心理发展的任务不可跨越,更不可缺失。
每个儿童都将自己去完成童年期的四个任务,而作为家长,选择恰当的姿势参与协助,才将获得通俗意义上的最佳结果。
-1-
婴儿期(0~1.5岁)
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
婴儿期对应于弗洛伊德的口欲期。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,只要吃饱不哭就行,这就大错特错了。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,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,当孩子哭或饿时,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。
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"希望"这一品质,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。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,富于理想,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。反之则不敢希望,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。
-2-
儿童期(1.5~3岁)
自主与害羞(或怀疑)的冲突
这一时期相应于弗洛伊德的肛欲期。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,如,爬、走、说话等。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,也就是说儿童开始"有意志"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。
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,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,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,即养成良好的习惯,如训练儿童大小便,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,训练他们按时吃饭,节约粮食等;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,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、排泄方式,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"我"、"我们"、"不"来反抗外界控制,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、放任自流,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。反之,若过分严厉,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。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,儿童就会产生怀疑,并感到害羞。因此,把握住"度"的问题,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。
-3-
学龄初期(3~6岁)
主动对内疚的冲突
这相应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。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,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,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。
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,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,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,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。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,他们就有了"目的"的品质。
-4-
学龄期(6~12岁):
勤奋对自卑的冲突
这一阶段相应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。如果儿童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,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,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。反之,就会产生自卑。另外,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,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,这种人的生活容易悲剧。
埃里克森说:"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,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,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。"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,他们就会获得有"能力"的品质。
以上童年期的四个阶段,不是说年龄到了就可以自动升级,而是,如果没有完成好,就可能会卡在一个位置。即使生活还是一天一天过,但内心却少有宁日。
相关文章